在紀錄片「Barolo Boys」的片末,拍攝了Elio Altare把酒莊事務漸漸交棒給女兒們之後,來到Liguria大區的鄉下,協助當地酒農復興釀酒業與相關文化的故事,就一直對這款酒充滿了想一試的衝動。恰巧在去年12月在東京的義大利餐館時巧遇了一瓶2008年、來自酒莊Campogrande的Cinqueterre,Campogrande就是由Altare跟在地酒農Antonio Bonanni合作之下的成果,試飲後總覺得有些意猶未盡、念念不忘。

透過些努力後,終於入手2009年至2012年四個年份。

Cinque Terre中文稱為五漁村,亦叫五鄉地。五鄉地在1997年被UNESCO聯合國文教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之列,位處義大利西北隅Liguria大區沿海,包括了Monterosso al Mare、Vernazza、Corniglia、Manarola與Riomaggiore共五個村鎮。隨之湧入的觀光財,富裕了當地不振的經濟,卻也造成了別的問題。

五漁村釀酒的歷史可上溯千年以上,在這裡的山坡,就像從海裡陡升而起的山脈、峻峭難行;人們還是在這建立了家園,建起了層層石牆堆出的梯田式葡萄園,立於地中海畔千年。在熱那亞共和國時期,釀酒一度是五漁村的主要經濟來源,整個地中海區域皆有五漁村的葡萄酒流通銷售。

二十世前的前半對許多國家都不好過,義大利也是。位處窮鄉僻壤的五漁村面臨了人口外移、經濟不振等各種問題,難以栽植照料的梯田式葡萄園從極盛時的多達1300公頃,到21世紀初僅餘80公頃。

偉大的葡萄酒不一定來自艱辛困苦的產區,但如同北隆河、德國的Mosel這類難以耕作的產區,總能帶給人更多浪漫的想像,而在想像的表皮底下,辛勞的程度的往往讓人卻步。觀光業的興起,更進一步讓人們傾向選擇了容易謀生的道路。賺觀光客的錢,比起在風雨陰晴下的葡萄園工作容易也輕鬆多了,於是石牆因失修而頹傾、農田因棄置而荒廢,所謂的文化或傳統,成了日漸減弱的燭光。

「這一切都是為了求生存,都是為了求生存。」Elio Altare回憶起他早年遠赴布根地取經、回頭到Piemonte革新的過程,總是這樣說著。

而他在Piemonte功成名就、退居幕後之際,來到了五漁村,希望幫助這裡的釀酒文化,能夠求得生存。

談到這地區,Altare說著:

「我有一個夢想,就是希望能幫盼這個產區重新站上舞台。這裡幾乎完全荒廢了,就像當年我的家鄉Langhe一樣;既然當年我們能從Langhe站起來,那麼,這裡也會有希望。」

他在2000年時購入位在Riomaggiore的葡萄田;酒莊的名字「Campogrande」、就是酒莊有擁有的葡萄田裡最大、位處Serra山丘的最高處的一塊葡萄田的名字。每個月兩次,他會來到這裡,親手整理荒廢的田園與頹傾的梯田。當時,這產區已經沒有專職的酒農了,而一流水準的葡萄酒,是得花上一個人、或更多人全付心力的。到了2004年,他有了一個學徒兼伙伴,2005年,終於清理修葺告一段落,重新栽種了葡萄藤;然而學徒兼伙伴的年輕人在2007年時終於受不了田園裡的辛勞,改去追尋不同的人生;2008年,Campogrande開始第一個年份的釀酒,來自當地酒農世家後代的Tonino Bonanni加入Campogrande,與Altare合作至今。

Campogrande生產兩款不甜白酒、一款甜白酒,以及一款紅酒。產量最多是品項Cinqueterre DOC,年產量也僅在五千瓶出頭之數;至於其它的三款酒,至今仍緣慳一面。

不甜白酒有兩款,Cinqueterre DOC與Telémaco,皆是Bosco與Albarola的混調作品。據Jancis Robinson的Wine Grapes一書,Bosco與Albarola皆是原生於Liguria大區的白葡萄品種,現在也幾乎都僅存於Liguria的臨海產區,在2000年時的普查,栽植面積也僅各在100公頃與470公頃之數。Cinqueterre DOC與Telémaco的主要差異來自陳年過程的容器選擇,前者在不鏽鋼槽,後者則在小型橡木桶,產量僅六百瓶。以不甜白酒的製程來說,手工採收後置於溫控容器,在去梗破皮後會與皮渣進行三至四天的發酵前低溫浸泡,再開始浸皮的緩慢發酵過程(時間長短查無資料,但該工法是標示於官網上的程序之一),然後榨汁後在不鏽鋼槽繼續進行進行沒有浸皮的發酵過程。裝瓶前不過濾。

附帶一提,這酒莊的部份營收會用來支持當地一所學校、一所教授在這陡坡上修築梯田石牆的傳統技藝的學校。

OLYMPUS DIGITAL CAMERA

在東京餐館飲用的是2008年的Cinqueterre DOC,色澤是介於橘色與琥珀之間的深遂美麗,酸度高而紮實,酒體飽滿但酒精濃度卻出奇地適中;風味是夾著幾分果乾暗示的柑橘屬水果,環生於地中海畔的灌木與草本植味、薰衣草;是充滿海洋光影的鹹味,是宛若Riesling的礦物風味,而那浸皮過程萃取出的單寧與酚類物質帶來的豐盈質地,更讓她顯得性感。

OLYMPUS DIGITAL CAMERA

這回攜至友人家共享的則是2010年的Cinqueterre DOC,色澤偏向略深的金色、香氣與酸度紮實,是葡萄柚、萊姆與柑橘、薰衣草、春黃菊,帶著幾許鳳梨暗示;口低是滿盈的鮮味、海風夾雜的鹹味、幾分如同陳年Riesling般的汽油風味。不變的是那浸皮而來的豐盈質感、瑰麗質地。

而浮現在這些年份之上的則是宛若可見的Elio Altare背影;那曾在七○年代讓他驅車前往布根地取經、回到家鄉革命的熱情;那讓他在電視上與Bartolo Mascarello論戰的姿態;那讓他在眾家Barolo Boys盡皆痛改前非般地重新擁抱傳統與大型木桶之後,仍舊如同The last Mohican一般,堅守barrique理念沒有分毫動搖的堅持…

就算把我對這款酒的偏愛擺在一旁不論。光是Elio Altare個人呈現的美學,他的故事裡賦與人的熱情與想像,就值得所有人試一試他的酒款,真心推薦。

 

 

 

與Elio Altare相關文字,請參考:

https://pinots.wordpress.com/2016/09/03/barolo-boys-the-story-of-a-revolution/